【真相】從平面設計轉職 UI/UX 設計,會什麼軟體真的不是重點

未分類

Written by:

我在我的 IG 收到很多想從平面設計轉 UX 設計的各式提問,從中發現大家有幾個共通的問題,於是我把這幾點整理起來,寫成這篇文章,分享給想要轉職 UX 設計的你。

我發現平面設計人很重視「設計工具」,他們首先會問:「UI/UX 都用什麼軟體?」「該用 Sketch 還是 Figma 呢?」然後花費大量時間狂練這些軟體,事實上在 UX 設計工作中,使用什麼工具真的不是重點,那重點是什麼?我寫在底下。

UX 設計並不只是設計好看的東西,這點我想大家可能都聽到爛了,除了這點之外,UX 設計師也必須具備很多和設計無關(或看似無關)的能力,才有辦法做好這份工作,以及發揮設計的價值。

軟體或視覺設計的能力,身為平面設計師早就有很好的基底了,你需要的並不是繼續強化這些表層的東西,而是該補強真正的核心能力,據我的觀察,具備這些核心能力的人真的不多,這絕對是一個脫穎而出的機會。

以下是我認為最多人忽略,卻又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:

一、釐清需求

千萬不要妄想每個人都會給你一個明確具體的設計需求。

90%的設計需求都是很模糊、不知所云的,這些需求可能來自老闆、PM或客戶等等,而這些人通常都不懂「設計」。

真正專業的設計師收到需求時,絕對不會無腦照做,也不會一味指責別人不懂「設計」,而是用對方能聽得懂的語言,一步步提問、引導,進而了解需求方真正的目的。

當你試著質疑這些問題,很有可能會發現,這些問題根本是假的,這時就需要進行使用者研究來了解的使用者真正的需求是什麼,這又是另一門學問了。

在還沒確定正確問題前就進入設計工作,極有可能都是在做白工。

二、商業知識與優先級制定

設計師最常遇到的就是有關於 UX 的事情總是被無限期延後…

但你有認真想過,PM或主管到底是如何決定做事情的先後順序的嗎?

就是根據優先級制定的標準。

了解優先級的話,可以有效提升話語權,我建議每位設計師要去了解各種優先級制定的工具或標準,你才能有效分辨事情的輕重緩急,並且和產品團隊討(ㄔㄠˇ)論(ㄐㄧㄚˋ)。

以下是我常用的制定優先級的考量依據:

  1. 這件事情能帶來多大的效益?會影響哪一個數據指標?
  2. 這件事的成本?
  3. 這件事會影響多少使用者?
  4. 產品的核心價值是什麼?公司的願景是什麼?
  5. 產品位在生命週期的哪個階段?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?
  6. 使用者目前遇到最大的痛點是什麼?
  7. 使用者目前最頻繁遇到的痛點是什麼?

三、表達與溝通能力

談到設計師的表達能力,最必要的能力就是:你要能講得出你「為什麼這麼設計?」而不是單純因為「感覺」比較好看。

正是因為你無法把自己設計的理由表達出來,才會不被重視、別人才會無法理解設計的價值。

有太多設計功力很強的設計師都因為這點而吃虧,無法走遠。

但「不幸」的是,身為設計師,向團隊或上司提案自己的設計是每天的日常。

從微小的細節(用色、層級、陰影、線條、空間、微動畫…)到大的層級(資訊架構、頁面流程、元件組合編排…),盡量讓自己的每個設計都有強力的邏輯或理論支撐,更進一步,你的每個設計會影響使用者什麼行為?造成什麼商業指標的影響?…把這些東西化為簡單的語言讓人理解。

為了做到這些事,我強烈建議閱讀一些心理學、認知心理學、行為學…的書籍。

為什麼表達這麼重要?一是因為可以討論的東西才有辦法藉由討論讓它變得更好,二是因為如此一來才能說服團隊採用你的設計,三是這樣你才有辦法展現出設計的價值和影響力。

我自己也是看一個設計師能不能說出自己設計背後的原因,來快速判斷一個設計師的專業度。

溝通方面還有很多可以談的部分,礙於篇幅就先講這點。


如果你也想從平面轉職UX,那我所分享的這些應該會對你有幫助。

這三個能力看似和設計一點關係都沒有,但進入真實的工作場域中,你會體認到,很多時候這些能力比設計還要重要…。

能夠讓一個設計師走的遠的,通常不是他本身的「設計能力」,而是那些看不見的東西。


本文由 最懂你的照明專家 – BenQ ScreenBar Halo 贊助

BenQ ScreenBar Halo 是 WFH 時期一整天在電腦前趕稿的護眼好夥伴!

我實際使用後認為有以下優點:

  1. 非對稱光學設計,讓螢幕不反光
  2. 智慧亮度偵測,幫你補光到最適亮度
  3. 主流的螢幕尺寸皆一秒安裝
  4. 取代檯燈,節省桌面空間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